破解材料迷局需建立主动解构思维,告别线性阅读惯性。赛秦公考为大家详细破解读材料的问题。
先解析题目要求:若题干出现“分析困境”,立即圈定材料中转折词(但/然而/实际上)后的内容;若要求“提出建议”,重点扫描“专家表示”“试点表明”等结论句。例如乡村振兴材料中,看到“空心化率达38%”直接标注为人口问题核心论据。
背景层(首段政策引述)→提炼关键词如“碳达峰目标”
冲突层(中部调研数据)→用波浪线标出矛盾点:“企业减排成本上升15%”
对策层(尾部试点经验)→框选动词短语:“财税补贴+技术共享平台”
每部分读毕用20秒复述逻辑链,防止信息过载。
材料主旨常存于对立表述中。例如:“消费升级需求旺盛”与“国产高端供给不足”并置,立即提炼“供需结构性矛盾”;“夜间经济繁荣”与“噪音投诉量增200%”对照,指向“经济活力与城市治理平衡”命题。此类冲突点即答题切入点。
赛秦公考提醒大家,主动将碎片信息重构为问题解决图谱,方能突破阅读困境。